【资料图】
3月29日,走进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黄磊家庭农场,当地农民正忙着剥花生种子。“通过人工剥壳,可以保证花生种子的质量、提高产量。”家庭农场负责人黄磊说。
“今年家庭农场里2800亩土地全部种植高油酸花生。”黄磊一边察看花生种子一边说,去年,正阳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社成立,他当选为联合社理事长,目的是把规模较大的从事花生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起来,支持培育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领跑者”。联合社采取统一供种、统一供肥,通过龙头带动推进正阳县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
正阳花生是正阳县的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正阳县委、县政府全县域布局、全链条提升、全方位发展,形成了集新品种研发、规模种植、精深加工、期货交割等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格局,谋划创建了全国唯一以花生为主导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双园区。以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县为契机,加强与院士合作,开展好“院县共建”,做大做强正阳花生产业,积极打造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样板,提升“正阳花生”品牌的影响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县常年花生种植面积达170万亩,占全省花生种植面积的10.3%,产量54万吨。24年蝉联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全县85%的农民从事花生生产、加工、经营。正阳县也被人们被誉为“中国花生之都”,花生品牌价值达124.35亿元,花生产业综合收入达320亿元,实现品牌价值、产业产值“双百亿”目标。花生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全县势头最好、效益最佳的富民产业。
淮河岸边,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稻农翻地、浇灌稻田、育苗的身影。走进皮店乡卢寨村水稻种植大户陈海洲的育种基地,犁地、耙田、平整、打畦……陈海洲说:“稻种已经准备好,田地今天整理完毕,马上开始大规模育苗,今年准备育40万盘秧苗。”
陈海洲每年不但为自己育秧苗,还为村民及外地种植户育秧苗。他家购买了10台水稻插秧机、3台收割机、2台拖拉机、2台汽车。很多村民家的水稻从育秧、翻耙、插秧、收获他全包了,水稻产业让他家过上了殷实的日子,还带动10多位农民就业。
“正阳县地处淮汝之滨,是驻马店市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县,达30万亩,主要集中在紧靠淮河岸边的几个乡镇。”正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管霞介绍,近年来,正阳县高度重视特色产业发展,推广特色水稻种植、稻虾养殖,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正阳大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走进熊寨镇毛集村长见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长见一边忙着采摘蘑菇一边说:“今年俺种了4万袋蘑菇,长势好、产量大、销路好,收入有保障。”
毛集村是远近闻名的“蘑菇村”,从上世纪八十年开始,家家户户种植蘑菇,但都是“单打独斗”零星种植。近年来,为做强蘑菇产业,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打造“合作社+农户”蘑菇产业种植新模式,鼓励村里蘑菇种植大户成立合作社,让一家一户种植蘑菇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目前,该村成立6家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乡镇上百户农民种植蘑菇增收致富。
近年来,正阳县坚持把乡村产业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着力构建“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鼓励各地立足自身优势,打造了一系列特色产业,蕴育出了花生、小麦、生猪三张“国字号”产业名片和水稻、奶牛、肉牛、三黄鸡产业四张“新名片”;提档升级了陡沟生姜、陡沟手工空心挂面、王勿桥伏陈醋、正阳大米、陈门萝卜、闫庄肉牛、周庄蛋鸡、关路口粉条、毛集蘑菇等为主要特色的58个专业村,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坚实根基,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振兴。
陡沟手工空心挂面制作车间工人正在制作挂面。李玉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