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文由“eagle”推荐,来自《F-22的悲剧根本上源自整个帝国的悲剧》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F22的悲剧,源自冷战最求技术极限的需求和冷战后迅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矛盾。
简单讲,F22冻结设计在80年代末,使用80年代的电子信息技术,所以在不少领域具有局限性,比如“宝石柱”航电架构和(相对F35)早期版本的总线技术;另一方面,问题在于为了追求高技术指标,使用了大量的特化技术和设计,导致发展和改进潜力受限,比如F22独有的数据链技术选择、以及使用Ada语言编写程序。
具体讲,客观上得承认,F22作为首开先河的四代机,其航电架构是具有首创性和先进性的,F35的“宝石台”航电可以视为用2000年的技术延续F22的航电架构,但是技术迭代导致F22的航电硬件和总线都落后了。美国人自己论证过用F35航电替换F22的方案,结论是从机体内部布线甚至供电都要改,改动太大被放弃了。
而F22采用的过于特化的技术,从现在角度看,比如只有F22机队内部通讯的数据链、以及Ada语言编写的航电程序,已经没有发展的意义和可能。比如F22的航电程序代码量是百万级,而现在F35机体本身大概是2000万级,假如包含其外部自动化维护和支持系统,大概是8000万级。以现今的航电所需代码量,到哪里去找足够的Ada程序员?
这就是为何F22发展计划,本身规划至少到block6版本,比如包括航电升级、加装侧视雷达等等,但现在已经放弃了。
在过时的封闭平台上继续投入是沉没成本,所以美国F22复产计划几度提出,又被否定,重组供应链困难是一方面,本身技术平台过时缺乏升级换代潜力是另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