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刚过,广东、深圳先后召开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对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再宣示”。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今年市两会的最热话题。13日,正在出席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纷纷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如何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今年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立足全球视野,多方位提升国际影响力
深圳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如何发力?市政协委员曾科表示,经过40余年的创新发展,一批深圳企业以开拓性思维、全球化视野、国际化布局取得了亮眼成绩。在新形势下,建议深圳布局设立城市级的数字化外贸展览和交流平台,大力发展跨境贸易、市场采购贸易、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外贸新业态,系统性扩大深圳国际朋友圈。同时积极对接国际规则体系,鼓励企业用好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在前海、河套等重点平台,探索更大力度的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流动自由、人员停居留和就业自由,打造高水平开放范本。
(资料图)
市政协委员邓文俊则认为,当前数字行业规范标准不健全,政策监管有“时差”,深圳企业面临全球数据安全治理多重合规、多重风险挑战。在“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历史机遇下,深圳应率先构建政策监管、行业示范、企业自治、跨境合作“四位一体”的数据安全多元治理新格局,促进数字经济全面、纵深发展,更好赋能“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建设。
市政协委员狄刚认为,深圳在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拥有先发优势。结合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和国际业务中心的定位,建议深圳强化政策激励,打造法定数字货币创新支付应用先行示范区,实现不同央行数字货币系统间及其与传统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间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扩大数字人民币支付受理环境覆盖面,加强数字人民币新型支付技术创新研究,推动深圳企业共同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研制,高质量驱动数字经济发展。
农工党深圳市委员会提交的提案提出,以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切入点,将建设低碳港口列为其中的核心任务,建立深圳特色的碳排放量化体系和“双碳”管理体系,联合大湾区城市和海运、铁路、陆路联运单位,系统性谋划深圳低碳港的集疏运体系,助力提升深圳港全球航运地位。
把握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国际科创中心
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正加快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深圳正处于打造全球创新人才向往之城的关键时期。“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固有的国际化程度较为有限,亟待制定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市政协委员奚丹建议深圳秉承“国内移民城市转型为国际移民城市”总体思路“筑巢引凤”,在提升城市国际化的同时,优化海外人才政策体系,优化外籍人士来华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等审批流程,对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在资质认定、奖励补贴、项目资助等方面给予“一事一议”“一企一策”重点支持。
市政协委员刘陈立认为,深圳应以先行示范区的担当,加强顶层设计,在科技创新法律、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技术标准等方面与国际制度接轨,完善科技多边合作新机制,健全有利于吸引境外科研人才的机制和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在国际科技合作的破局之战中跑出深圳新姿态、新优势。同时加大力度搭建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营造创新人才持续输入环境,实现“花开各国、果落深圳”,为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城市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
人才是多位委员建言献策的热点之一。市政协委员成会明建议,将政府“制度引才”与单位“自主评聘”相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支持机制,在“留才”方面补短板,分类施策,通过政策导向保障各类人才长期扎根深圳发展。“安居乐业是人才的共同关注点,建议在深圳市整体住房保障体系中保证共有产权住房中的人才房比例,使人才将深圳作为‘根据地’,而不是‘游击区’。”
市政协委员张弓则表示,建议选择适合深圳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建立跨任期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依托研究中心,积极举办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使深圳成为该领域的世界中心之一。
“高科技发展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基于核心知识产权的高价值经济体转型的关键。”市政协委员刘丹宁建议,深圳应持续优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入商业化组织推动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激发创新动力,加快探索发明人拥有“科技成果所有权”模式。同时搭建高水平人力资源平台,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健全创新人才评价标准,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全球独树一帜的科创新高地。
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助推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夏俊表示,深圳应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聚合深港澳战略科技力量,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深港澳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发挥香港桥梁纽带作用,为深圳争取国际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国际一流科技生态。
市政协委员林祥提出,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突破口,探索建设“深圳自由科技创新区”,率先试点开展深港澳公共数据合作共享,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实现科技产品国际标准对接,将适用OECD-GLP规范标准的香港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引入深圳,与之合作共建接轨国际标准的公共检测检验认证服务平台等。
“深港现代服务业应积极发挥优势,在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消弭不同法域间的阻滞因素上不断探索尝试,尽快形成统一、完善的治理体系,以更好地为高端制造业创新扫平障碍。”市政协委员孙蕴建议发挥前海优势,创建深港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中心,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创新和完善知识产权争议解决机制,有助于深圳实现重大国家战略和任务,发挥深圳和香港各自优势,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市政协委员陈巧梅分析了深圳当前建设知识产权争议解决优选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建议深化深港合作,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争议解决规则,推动知识产权诉讼制度创新,建立内地与香港、澳门仲裁调解机构的合作机制,优化知识产权审判、裁决和处罚标准,提升知识产权违法成本。
市政协委员林志岳提出以深圳前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平台,打造港澳台青年融入深圳发展的重要示范基地。探索允许港澳高校依托深圳研究院申请的科研资金跨境拨付至港澳高校本部用于科研活动,深化制度规则对接,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制度环境等。